|
|
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公历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h9 t( M4 r& n6 v$ J
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F# Y; m5 Z+ K: v6 @
此时太阳正运行到了狮子座的轩辕十四星近旁。夜晚观北斗七星,弯弯的斗柄还是指向“申”(西南方向)。+ m% B/ @% d7 J3 G; G4 t
太阳到达黄经150°时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1]
% P% [% S; v: X: Y% ]# t" A8 L. P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2]
% k8 v. e6 `2 h. n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左河水)”,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尤其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必须抓紧蓄水、保墒;以防秋种期间出现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 A% r, V* N9 E《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暑》?编辑 处暑,七月中。
- O( L n# Y6 g# Y6 M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W) S$ ]8 g' y% q& \+ `
鹰乃祭鸟,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6 {$ [4 g% | w" y1 m天地始肃秋者,阴之始,故曰天地始肃。' f+ r' w2 u; Q0 T/ B
禾乃登。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
: \1 V: L' R7 n$ K! a天气特点?编辑 处暑气温下降
. ? l7 v- r2 o; \# _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3]
; S' R' |& [4 E处暑秋高气爽
! P. J- a& O/ @, p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3] 3 j; `* L* e1 \- W& N. N
处暑秋老虎 j- ], _/ n5 S& z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对于刚刚走出三伏(2006年三伏在7月20日到8月20日),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3] ; M# O' S$ G7 c5 \
处暑雷暴活动. D4 J V* p# X) ]
华南、西南、华西。
# B) h9 [, L9 _4 B0 S3 f/ K雷暴活动不及炎夏那般活跃,但华南、西南和华西地区
. f6 v, `6 p2 F0 R# F 雷暴 雷暴活动仍较多。在华南,由于低纬度的暖湿气流还比较活跃,因而产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华西地区,由于处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动也比较多。进入9月,我国大部开始进入少雨期,而华西地区秋雨偏多。它是我国西部地区秋季的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华西秋雨的范围,除渭水和汉水流域外,还包括四川、贵州大部、云南东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带发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现。最早出现日期有时可从8月下旬开始,最晚在11月下旬结束。但主要降雨时段是出现在9、10两个月。“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是雨日多,而另一个特点是以绵绵细雨为主,所以雨日虽多,但雨量却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强度也弱。[3] 9 m4 B& p7 W$ R) Q: {
处暑习俗活动?编辑 处暑出游迎秋% z+ m7 m; X- s0 ^; \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4] " R$ D- H/ r6 k6 n! ]5 N4 J) T
处暑放河灯
2 U9 I& n& R* A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4] 6 I( Q: M( k$ I4 L, v9 D- d9 G
处暑开渔节
7 H0 N/ S$ C9 B3 `/ C: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2006年第九届中国开渔节,在9月6日浙江省象山县举行。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4]
: d$ J' d( V, P* b6 }6 t& Z6 f5 ^处暑泼水习俗
5 \, o. F+ ?! B- I3 `$ \6 D在日本,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日本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 w9 c+ e! {& k2 S处暑农谚?编辑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6 A) a( j; f+ o) U1 h
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 N7 O4 S# N% p8 L热熟谷,粒实鼓。8 T$ r8 o6 } S! L% J) c! T
处暑雨,粒粒皆是米(稻)。
4 c( J9 N) U% |. X6 a处暑早的雨,谷仓里的米。4 Y$ M7 B# n8 p/ u
处暑若还天不雨,纵然结子难保米。, w3 s" L' G T! G. e" P
处暑三日稻(晚稻)有孕,寒露到来稻入囤。
$ W+ L7 w* A0 Q$ S& F1 \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 ^2 X( W' U: r5 g) f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 L- e( y" R1 d1 f处暑高粱 遍地红。
) `" ~0 u! P* o- ^( N2 r h处暑高粱遍拿镰。
% i# M t2 F( Q3 C* C* d6 C处暑高粱白露谷。/ L+ k( M5 S* h. b) g" @
处暑三日割黄谷。
8 ?" Z) d. _: o( Y# Z: p处暑十日忙割谷。' @# N# t3 n: _# S
黍子返青增一石,谷子返青大减产。! w5 n2 H) B" X+ |3 \# U4 s
黍子返青压塌场,谷子返青一把糠。8 ]5 g0 n+ |# n0 c7 q
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 o- H( V' F' f* q% S# |处暑收黍,白露收谷。
4 j+ H, l" y. X" D% V S* X处暑见新花。
3 ^, `8 U/ Z& K9 Z# H, b. G& x4 ~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 h% P* Q; I9 S2 H- F. Y处暑开花不见花(絮)。
3 h, w& f& k2 p! e3 C0 b8 K处暑花,不归家。
; |0 X4 B- U4 |# d* t9 m处暑花,捡到家;白露花,不归家;白露花,温高霜晚才收花。
' W, L6 r& r3 A, a r. t5 @" |处暑长薯。 f8 s' I3 Q8 l! ? M3 U% o0 Y
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4 _: j) W8 C$ y- _5 b/ N9 e. Z处暑移白菜,猛锄蹲苗晒。' \/ Q( D9 R/ ]6 c$ f+ }: Q
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6 F# [: J4 F8 D5 ~3 m+ \9 d处暑栽白菜,有利没有害。3 k/ r$ J6 Y5 B$ {7 k
处暑栽,白露追,秋分放大水。
8 z) J- J+ D' c/ I @% }3 A" ~处暑拔麻摘老瓜。
5 X+ S$ y' U( i# }$ J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5 K/ w$ ?, I0 t' N. S# f处暑花红枣 ,秋分打尽了。
% c y1 u2 e: g2 T V% r; K. \! [' J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了皮。
; r( u1 J$ f$ w2 p$ u! D2 w) z) ^0 @七月枣,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 J/ ~+ J5 ]; U |) O7 I# y; _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干净。1 h _* Q) D" s; j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 |$ {6 V1 b# B W
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拦枣吃。
, ?! x: I3 l" {$ M4 O& ~0 p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4 z# l+ _* H8 x8 w9 V: o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1 I- Z7 N" X3 ~
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 W* u$ q$ x5 R1 K" Y# Z* ], {
秋前牲口细心管,三秋逞强在田间。; I3 h! d) k# w) e; U
处暑鱼速长,管理要加强,饵料要增加,疾病早预防。# Y* E0 N: i: \ s; s9 S" O
处暑诗词?编辑 《 处暑》(左河水): E: P. x1 o. M, ^: c7 Z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P- Y6 t0 y; r; w
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7 n( r8 q. s2 d8 p《长江二首》 (宋)苏泂! `. ^$ T. N- `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8 I1 W" a- {: G# q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S% w4 d I' }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宋)王之道
; L# K5 R5 J; [2 m" t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P% U2 {* c3 T1 r, n: Q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4 a$ {3 F, u) H6 y# |
《处暑后风雨》(宋)仇远" P: F% y$ {+ Z5 @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 d( Y! R) g+ L {! C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8 D5 m$ K) v& J/ q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宋)张嵲" g7 d* j! G. u8 s" f7 j+ ?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B8 R1 G8 D! R& j2 f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