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西安报人 于 2012-3-20 15:36 编辑
2 H( [! b, F9 J- a3 b7 u
) X [9 Z# ~1 w! v户县农民画,能否再辉煌?
1 H. {& S# Y& N# Z( b
/ P4 G9 T7 z& w6 K Z- {. R3 p! C5 a9 B* B' p# H! d
农民画地域特色鲜明,画面质朴稚拙,色彩对比强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如今,虽然个别人的画作走入了高端市场,但绝大多数仍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尴尬局面。 ; K# |) F( c, Q# |
- W6 y4 V. {1 f& h1 G$ B
( n# j4 ~0 _4 g7 z' _
$ E K; Y9 L' L( y; _1 l0 E- A' u+ w) H$ S
! P9 C5 m7 o3 D) l
9 m! }1 l0 Y) u; b( h+ U, `8 ^6 V$ I
8 M' |$ p5 o0 L- K- R
/ n% p. S4 A7 \ j1 y) [ 50平米的两间画室,墙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画框。画框中的画,虽没有国画的恬淡意境,也没有油画的写意抽象,一幅幅充满红、蓝、绿、黄等艳丽色彩的画作,却生动地反映出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
8 A! g0 o `$ b8 L' h" s3 e K# _$ H7 a( U) s1 y; N
“户县农民画,正是因为用色极为大胆,质朴地反映农家生活,所以才受到大家欢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去交流的,外宾来咱这买画的人多得很,这几年就不行了。”说话的是这间画室的主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陕西省农民画协会理事、户县农民画院一级画家王乃良。
- m9 i0 W2 F1 V% i T; c0 D3 M
/ v0 {& b# O2 h6 \2 n “今年十五闹元宵的时候,咱县上能拿出手的作品,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书记》、《公社鱼塘》、《春锄》。这些年,再没有能超越那时候的经典作品了。”王乃良身着深咖色夹克,黑裤子,脚蹬一双布鞋,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汉子,唯一的特点便是他那带有艺术家气质的中长发。' u4 C- `% f4 A s( v1 O8 c
0 S o9 n- b9 s 日前,在建于1976年的户县农民画展馆里,记者看到一组数据,记录着户县农民画的辉煌:2000余件作品在国内外获奖,1600余件作品被国家和地方美术馆收藏,9000余件作品在美、英、法、德、日等68个国家和地区展出…… 7 p- h- g$ i' u ^9 `' ]; B
1 ?9 r; P T7 w" R
户县农民画,曾是陕西的一张“名片”,不仅是户县人的骄傲,也是陕西人的骄傲。
3 U( g# }, y8 l3 o R4 h5 k
% ^3 K) q8 ~5 _4 Q
, _0 `( c0 j& M" M2 l! w5 B) L$ ]9 s9 Q
一蹶不振,都是丝网版画惹的祸
: Q% O) @$ k |( B' m* c k8 K 8 a' u( g% W9 B. ~3 K
2 b# R4 _& G3 P4 c9 z" C6 }& o 户县农民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有不少外宾来咱们这儿买画,我还带着这些老外四处寻画呢。”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常务副主席朱妙生如数家珍:1974年,户县农民画被国家邮政部作为邮票发行;农民画家董正宜的《公社鱼塘》曾陈列于人民大会堂陕西厅;张林的《业大更勤俭》,被一名加拿大游客看中,当场给出5000元的高价,如获至宝…… - d9 w: N. M8 j c' ?
3 Z0 ^9 T! d2 f/ r- a) ?
但是,如今的市场却大不相同。因为,户县农民画原来有一定市场基础,后来,有些农民画家急功近利,采用“丝网版画”方式做画,致使市场萎缩,一蹶不振。所谓“丝网版画”,即如工业花布印刷,一个版画就能印出多幅作品。相比两三天才创作出一幅农民画,“丝网版画”基本上是流水作业。“丝网版画”流入市场,短时间内的确带给画家一定的收益,但也导致了市场混乱和萎缩。5 f& ?3 j' f6 {7 R# o: [' w5 |0 A' m
x9 g; n) m0 f
“大多数进入市场的画家,心思全放在迎合市场消费心理上了,真正钻研艺术创作的寥寥无几。”雒志俭,作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陕西省美协会员、户县农民画展馆馆长,对“丝网版画”深恶痛绝。在他看来,利益驱使部分画家创作作品求快、求多,流水线式的创作,简单的绘画工艺,严重损害了户县农民画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不少潜心做画的画家也受到了波及。前些年,西安市场上一幅4开的农民画,价格降到了十几元。“当时,我去书院门、鼓楼推介作品,人家一看才给18元,我跟商家讲价,商家直接撩起货板,下面压的全是‘丝网版画’,老板还说那些都是6元钱代销,货卖完才给钱。”王乃良一脸无奈地说,“市场一乱,作品的艺术价值减少了,更多的成了劳务价格。”# X% }: `5 V5 C1 \6 \) ^5 A
+ l E7 r- f! {, p
; q1 I% v/ r0 h
/ |, S* e* G/ _- q$ |6 u* \1 y人才断档,农民画发展受到制约1 L: i" T! I+ \( l$ ^! f
- g5 \1 k; `1 l- `. x+ k' H
% O6 K6 P# s2 o( R) g 少精品且“丝网版画”大量流入市场,制约了户县农民画的整体高端走向。同时,人才不济,青黄不接,又严重影响着户县农民画的长远发展。8 u% V5 Y r9 |/ [2 L' g
3 `0 z# {' m6 v) V+ ?
“过去,户县农民画主要是男性居多,如今多是女性,尤其是农村留守妇女。”雒志俭说,相比打工每天百八十元的收入,加上农民画在市场上还很难与国画、油画竞争,所以这个行业也就很难吸引到太多的年轻群体,致使人才断档严重。* z/ ` m" ^. B7 R9 u
p& h* Z- l' X' F$ M6 ?4 R% h 虽然户县县委、县政府也在想方设法加大农民画人才培训力度。如,扩大农民画展馆培训班培训范围,但大多是新手,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却很少。再如,2010年在全县认定了21个画庄,通过每年给予一定的倾斜扶持农民画发展,并要求不同级别的画庄,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新作者。然而,主动求学的寥寥,且大多成了拿工资的“帮忙学生”。
" Z7 z, t2 @# ~$ u5 U) n x
, Y1 c: ^9 n" h& d9 L2 O5 i “如今很难再有当年那样出色的培训班了。”不少画家感慨地说,农民画因为作画群体的特殊性,有时一幅作品的好坏与辅导老师的水平有很大关系。不少年长的农民画家,都很怀念上世纪七十年代参加过的培训班。1 q, h/ ]/ s U
# ?- W& w3 [+ S$ W “当时作画,每天培训后大伙就聚在一起,谈感想,说体会,定选题,谋构想,现场还有老师指导。从构思到创作,老师手把手指导,大家也不像现在这样浮躁,不仅能学到绘画知识,更能很快提高绘画水平。”省农民画协会常务理事、户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一级画家张青义,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他感慨道:“如今,尽管展馆的培训班依旧,但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已经今非昔比了。”
. B. m0 A9 [/ m2 Z& ]
4 M/ H b- v# s' ?# Z, @8 V. G- f( q , K/ C. R+ g1 G" p
( d$ n8 T/ @) |; S: f走精品路,努力再现昔日辉煌9 z5 d+ C' e3 e% c
2 y1 S2 \2 j3 X" ^4 {* m3 T' B
1 d" y8 a' ?+ h& b# J5 b 如今,户县农民画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未来能否再现昔日辉煌,成了户县上上下下关注和思考的话题。
P' I+ f$ M- V4 A% e4 x, V
2 w( G& n. X- ?$ ^ “我们已经申请了户县农民画的商标,引导大家来这里鉴定盖章,通过此举逐步规范农民画,塑造品牌。凡是经过盖章的作品,绝对是原创的农民画。”雒志俭说,希望通过注册和统一农民画商标,尽量减少“丝网版画”给农民画带来的消极影响。在他看来,低价位的大量复制和销售,最终会让独具特色的户县农民画沦为工艺商品。“我们缺少的不是市场,而是精品。”对户县农民画的发展,雒志俭有着坚定的信念:农民画必须走精品路线,不能再作茧自缚,只有精品才是农民画的最终出路。为此,他们正在建设农民画美术馆,建成后设有专门的农民画精品展馆,并每年举办一次农民画原创作品大赛,鼓励画家创作优秀作品。通过打造一批名画家,推出名作品,引导和带动农民画走精品路线。“农民画最终应该是能和国、油、版画一样成为一个被美术界公认的画种,走进美术殿堂,这样的艺术市场才是巨大的和持久的。”雒志俭激动地说。
. j! m F. }3 T' ^, G
0 Q& X5 E% y% }6 `: Z 当地政府部门也在着手做大做强农民画。在《户县农民画及其他民间艺术发展扶持奖励办法(暂行)》中,记者看到“专项安排80万元用于对农民画的扶持奖励,今后每三年举办一届以农民画为主体的‘户县文化艺术节’,集中展示户县农民画及其他民间艺术发展成果;在城市重要地段规划建设具有农民画特色的雕塑,营造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人文环境;对农民画新人新作、优秀作者、原创精品、画庄建设等项目进行重点奖励;加大农民画市场检查力度,切实保护农民画作者知识产权”等举措都被列入其中。$ O/ h; k H4 [- I; D
4 S2 R4 M7 Y0 v( M0 k, b0 b5 ^
期待户县农民画这门独特的绘画艺术,在经历种种波折后,借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契机,能早日迎来又一个鼎盛时期。 * O$ @, x- o( B' m& N8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