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1574|回复: 3
收起左侧

浅析微单和单反的区别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45

帖子

807

积分

贰.杏坛小葩

Rank: 3Rank: 3

积分
807
发表于 2019-7-17 13: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微单和单反的区别
2 ]0 K5 p% y/ b+ R, @/ N2 y7 ~
+ m5 E: M' s6 d  微单和单反的区别是什么?微单和单反的区别不仅只是取景方式上的不同,同时微单和单反的区别更体现在结构、性能方面的差异以及优势和劣势上的不同,下面小编给大家做个简单的对比介绍。
! W; U, k) N3 ~; i0 L7 ~% ]
; @9 v+ P, B9 e+ m0 x- C  相机的本质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达到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好的图像质量。但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往往是以牺牲相机的体积和便携性为代价的。当相机出现在家庭及旅游、生活纪录等场合时,便携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微单的出现正是试图将便携性和成像质量二者达到平衡状态的中庸之道。
) |0 D+ w/ D5 z% N9 b: G0 U% t. |8 Z- c  s7 D- F
# U) h0 Q  w) p* N: F
微单与单反的区别
! ?; y7 e# l- y( ?  S$ ?1 ~* N* ~9 N3 K& Y0 \
什么是单反+ a' j6 s3 S% w* U/ W. V

. w4 o# ~) h2 P# ?9 G" r. W  台湾及香港地区将单反相机称作“单眼”相机,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缩写为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它是用一只镜头并通过此镜头反光取景的相机。 所谓“单镜头”是指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不像旁轴相机或者双反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反光”是指相机内一块平面反光镜将两个光路分开: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五棱镜,再到取景窗;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可以照射到感光元件CMOS上。
+ j: P9 I, u- W
0 u: O& T; T  \. x( P' v8 k. w5 [  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单反相机。随着照片的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单反数码相机。
8 g: w) t, L- l; }- O
& @% I, O1 D. y- J2 Q- E/ X  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光线各种反射的五棱镜,这些用于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的方式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或五面镜)成为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微单和单反的区别中最为显著的一方面。' R: C5 h- t" V* j1 `

; ~, g1 z$ ^. H) c7 u; o; C; @  通过镜面反射的形式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 m* E( k" r3 [, G; B- _; K" {

: Q! j5 ]2 o4 m4 s& h7 W什么是微单; j  H  X8 I9 u& N" ^9 Y
6 k  A3 Q/ j8 ?* d  `
  微单包含两个意思:微,微型 小巧,单,可更换式单镜头相机,也就是说这个词是表示了这种相机有小巧的体积和单反一般的画质,即微型小巧且具有单反功能的相机称之为微单相机。
5 `8 E! k4 F4 s) `: v8 R. _0 o$ M5 [# O' R- d+ e
  普通的卡片式数码相机很时尚,但受制于光圈和镜头尺寸,总有些美景无法拍摄;而专业的单反相机过于笨重。于是,博采两者之长,微单相机应运而生。微单相机介于卡片式数码相机与单反相机之间,如同笔记本电脑与智能手机之间出现了上网本一样。! p. ^/ x7 b3 n: T) I3 p
" A- ?' a2 B: H' o
单反与微单测光方式的差异0 e! G, @8 T5 G. X3 k" j
7 J9 Y& \5 ~" E) \$ h, V
  针对微单和单反的区别这个问题。单反中的TTL内测光系统,即是在五棱镜后方位置安上一个专用的测光感应器,推算出相机主感光元件的受光量,以便用户能够以测光系统的示数作为参考,手动调整曝光的各项参数。所以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或者肩屏和主显示屏)中,图像下方总有一个曝光参考读数,此读数根据进入镜头影像的不同亮度实时发生变化,热爱体验手动操控相机乐趣的用户即是以测光表为参考确定曝光所需的正确设置,确保不会过曝或曝光不足。$ k- p6 G6 R. [3 O* D. L; F" O' Q1 N

9 G! o- ~$ x, p$ x! s4 f  对微单和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的过程并没有单独成为一套系统,内部也没有如单反那样复杂的测光感应器装置。测光过程完全由相机的主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完成,没有反光板结构的情况下,光线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实时输出到屏幕及图像处理器中,由图像处理器对这些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且最终得到正确的曝光设置。
) P2 p& i, w( c/ k. s; S0 w, u- t' L* `4 v8 t
单反与微单自动对焦系统的差异
' d" I: I# w/ {) {1 I) x1 {3 G0 r) ~
  单反数码相机内部构造的复杂完全延续自老一辈胶片单反,所以各种系统都得以保留。在电磁仍不够发达的年代,大部分相机的工作都只能用模拟或机械的方式完成。单反的相位差对焦系统又是独立于取景、成像和测光之外的又一套系统。
5 A6 H% @% {, K1 |) y' \5 M1 s7 e0 _# A/ |+ H: s  R; E% x3 A
  相位差对焦是通过测距的方式完成画面的对焦。而完成测距过程的组件叫做AF传感器(AutoFocus,自动对焦)。在单反相机反光板之后,还有一个副反光板(或称子镜),这块副反光板会把入射的部分光线送达AF传感器,通过测距确定焦点,再由系统控制镜头的移动完成自动对焦。
2 I; k, `* W( I! N5 ]' v6 w. b2 v8 P3 x+ M% A2 t9 l
  而微单泽采用反差式对焦,这种对焦并非微单独有,大部分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包括iPhone在内都采用这种自动对焦方式。如同微单的测光系统一样,微单的对焦系统也并不是单独的系统。反差式对焦仍然通过相机的主感光元件以及图像处理器联合进行。# E- ~0 ]' Q, C' d6 L3 \; Q
7 K0 P+ q1 Q3 ~6 G- B0 i
  由于微单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没有反光板结构,感光元件直接收到外界的光信号,感光元件将这些光信号源源不断地转为电子图像信号,并传输给图像处理器。在自动对焦和镜头移动过程中,图像传感器将用户所选焦点处的像素进行采样分析,将此位置亮度最高像素与亮度最低像素的亮度值进行比较,当两者的差值最大时,即认为对焦成功。
2 A' L$ c/ z! J1 |5 ?! p
( r; D, r) A9 R3 Y  E7 B  至于两者的区别,反差式自动对焦方式在微单的整个系统中没有构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原因本质除了内部没有反光板结构外,节约相机的体积对微单来讲也是相对关键的。相位差对焦除了需要额外的AF传感器和反光板,增加了系统的复杂程度之外,还增加了相机的体积。
8 ~. R! K/ J* S8 @$ _* p1 Y6 P8 {6 Y4 C* D
单反与微单的优与劣
; ]) o7 S% D; `% I
; r) x' z7 z  X$ ^% D) s  总结微单和单反的区别。微单是最初为高端消费及家庭市场而生的拍照设备,可以认为是便携式数码相机与单反的折中方案,内部结构没有单反那么复杂,配置方式也不如单反那么精致,但相较家用便携式数码相机,却具备了可换镜头的优势。2 P  j8 A: _$ E& x

2 V& ?" J7 n3 M7 q  但在技术方面,我们依然需要看到微单和单反的差距,以及两者在技术上的互补。例如虽然电子技术发展越来越快,但集成包括对焦、测光、取景、成像等为一套系统的微单而言,在对焦、测光等方面的实际速度上仍然较单反的子系统力有不逮。所以某些情况下微单仍在试图借鉴单反的部分技术,例如富士、索尼将用于相位差对焦的AF传感器整合到主感光元件之上,令微单具备了相位差对焦的高效率。
, {0 Q' {3 L5 h9 r% x( f, ^1 b5 C4 f# H; S) m( s% Q5 E
  另一方面,微单相较单反的便携性也成为制约微单扩展自身定位的桎梏。微单受限于用户的便携性要求,相机的法兰距相对较小,不仅带来了设计上的难点,而且会在成像方面出现边缘色散和暗角的问题,这些都是微单需要着力解决的。

76

主题

2122

帖子

1万

积分

陆.听雨闲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26
发表于 2019-7-17 22:58:0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LZ的帖子,我只想说一句很好很强大!
发表于 2019-7-18 08: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佩服楼主!

0

主题

1067

帖子

4710

积分

肆.江湖一剑

Rank: 5Rank: 5

积分
4710
发表于 2019-7-18 12:29:36 手机频道 | 显示全部楼层
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4-4-19 21:12 , Processed in 0.2959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