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户县
查看: 1145|回复: 1
收起左侧

周易知识交感比应

[复制链接]

57

主题

60

帖子

318

积分

壹.烟雨游友

Rank: 2

积分
318
发表于 2018-3-6 16:4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周易知识交感比应虽然始动之微与变化之妙至神,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寻,也并非不能为人所认识。《周易》中有很多体例实际上就是对这种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比如它讲爻与爻之间的交感,讲爻与爻之间的比应关系,以及与之相应的吉凶现象等,就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中带有必然性的一些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人们处理日常中的一些社会、人际关系会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周易》首《乾》《坤》,《彖传》中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资始”是资《乾》以为始,表明《乾》还不是始;“资生”是资《坤》以为生,表明《坤》还不是生。《易纬·乾凿度》云:“《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独阴不成,孤阳不生。”阴阳相合,而生成之道存乎其中。所以《乾》《坤》必须相交之后,才能“始”“生”万物。如《彖传》注《泰》卦说:  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这是《彖传》对《泰》卦的解释。《泰》卦下乾上坤,蜀才注曰:“小谓阴也。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万物通,故吉亨。”(《周易集解》引)《泰》卦是一个反映天气与地气即阴阳之气交合而亨通万物的卦。大意是说,天地交合,万物各畅其生;君臣交合,上下志趣合同。内而阳气充实,故君子秉刚健之德以勇进;外而阴气消散,故小人抱柔顺之姿以随从。各得其位,故自然人事无不顺遂畅通。可见,交就是阴阳相交,交则通泰。《周易》还从反面讨论了“不交”的问题。《彖传》注《否》卦说: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此卦与《泰》卦正好相反,下坤上乾。宋衷注曰:“天气上升而不下降,地气沉下又不上升,二气特隔,故云否也。”(《周易集解》引)这是说,《否》卦所应之时乃是天地互不交感,万物闭塞窒息;君臣互不交谋,国家几近衰微;内而阴气充沛,故小人得势在位而弄权;外而阳气消弱,故君子失势遭谪而在野。可见,不交就是阴阳不合,不交则否塞。有交就有感,无交,则“二女同床,有何感焉”(《革》之《彖传》)。《周易》下经首《咸》卦,《彖传》解释说:  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下艮上兑,按《说卦传》,兑为少女,艮为少男,所以说“男下女”。《咸》卦的“男下女”与《泰》卦的天地相交道理一样,是在“交”的基础上,“二气感应以相与”。“相与”,郑玄注曰:“与,犹亲也。”“相与”即相互亲近,也就是阴阳二气交互亲感,交互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申鉴·杂言传》下篇:“情者,应感而动者也。”《周易》取少男少女之象来体现万物间的交感关系颇有意味。这正好可与《诗经·关雎》中描写少男少女恋爱的动人情节相发明。《诗》中写君子与淑女的恋爱过程时说:……君子好逑。……寤寐求之。……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最后,终于把那位“窈窕淑女”娶到了手。这个由“好逑”到“乐之”的过程恰恰表现了由“交”到“感”的过程。由“交”到“感”的过程,也就是阴阳和合的过程,阴阳和合而生变化,也就是“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周易》的交感原理,运用到爻与爻之间的关系,就是清儒吴汝伦先生所说的“凡阳之行,遇阴则通,遇阳则阻”参见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说例”。。近人尚秉和先生把它视为注《易》的基本体例之一。并认为阴阳合为类,阴阳合为利贞,阴得阳为朋,为有庆。阳遇阴为合志、为志行、为得愿、为通。相反,阳遇阳、阴遇阴为窒,为得敌,为敌刚,为失类,为比之匪人,为不利涉大川,为征凶,为往不胜,为往厉,等等。如:解而拇,朋至斯孚。(《解》九四)有孚惕出,上合志也。(《小畜》六四《象传》)舆说。(《大畜》九二)“解”,舒解。“而”,汝,指九四。“拇”,足大趾。尚秉和先生注曰:“四前遇重阴,阳遇阴则通,故曰‘解而拇’,言利往也……九四前遇重阴,下乘阴,阴孚于享,故曰‘朋至斯孚’,言上下阴共孚于四也。《彖传》谓‘往得众’,指此爻也。”同上,卷十一。《解》卦下坎上震,六三、六五、上六皆为阴爻,九四恰处于众阴爻的包围之中。尚先生认为,九四乘承皆阴,而“阳遇阴则通”,所以足趾可得舒解,朋友诚信相应。《彖传》所谓“往得众”,就是指着九四往遇六五、上六二阴而言的。《小畜》六四曰:“有孚,血去惕出,无咎。”“血”即恤。爻辞的意思是,有人施信于六四,于是脱离忧恤,出离惕惧,没有咎害。《象传》认为,六四之所以“血去惕出”,乃是由于“上合志也”。尚秉和先生说:“上谓五上。五上皆阳,四承之。阴遇阳得类,故曰合志。”参见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卷三。《小畜》下乾上巽,九五、上九皆为阳爻,六四阴爻正好承之,而“阴阳合为类”,所以《象传》谓之“上合志也”。《大畜》下乾上艮,尚秉和先生说:“伏坤为舆,震为。二应在五,五震体,乃舆在内,辐在外,故曰‘舆说’。车之行全恃辐,辐脱则车不能行。二承乘皆阳,阳遇阳则窒,故有是象。”尚先生的这段话是用象数学的方法对“舆说”所作的解释。“舆”即车。“”即车下横木。“说”即脱。“伏坤”指下乾,乾之伏象(隐伏之象)为坤。“震”指九三、六四、六五三爻所互之震。照象学家的观点,震为。二舆在内(下卦又称内卦),五在外(上卦又称外卦),所以有“舆说”之象。“舆说”则车不能行。尚先生认为,舆相离,是由于初九与九三皆阳,九二亦阳。而“阳遇阳则窒”,所以“舆说”。周易知识交感比应根据张成老师微信公众号(大成之道国学)内容整理而成。
快捷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秦岭网

陕公网安备 61012502000158号
陕ICP备10002220-1~2号

GMT+8, 2024-4-27 00:56 , Processed in 0.26347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