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发表于 2017-12-13 06:03:3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文化】 秦王囚母于萯阳宮的“萯”——读音考证 0 r; \ A/ o; ?: F% J* C7 E
& `9 E" V0 s( f5 k) Q/ U& i
秦王囚母于萯阳宮是千载流传的历史典故,当地人一直读萯(fu)阳宮,可是近日华商网上报导说应读萯(bei)阳宮。孰对孰错?一石激起千层浪。
2 M5 J, k, Y$ M9 m+ V1 D. h9 d
4 U7 E* T1 o- S. Z% h 新近升区的西安市鄠邑区,夏称扈国;商封崇国;周建丰京;秦共公设扈邑、孝公改为鄠县(扈鄠通用);汉承秦制,沿袭至今。共和国诞生,繁体字改革,鄠简化为户。近日,随着城西远在隋、唐时就是著名景点渼陂湖的重建,景点内萯阳宮的萯读fu还是读bei有了很大的争论。有网友认为应当读bei,依据的是《辞源》和某教授的认知;有网友认为应当读fu,依据的是《康熙字典》和口头传承。( d5 i' E& U. k* u1 M) b( }; W
# Z* P4 Q# [4 y 笔者鄠县(鄠邑)人,生于斯,长于斯。第一次听到秦王囚母于萯(fu)阳宮的故事是小学姚景文校长讲的。后来在鄠县一中上学,听家在城关距萯阳宮不远的同学也是读萯(fu)阳宮;多年以后在省民俗学会开会谈到萯(fu)阳宮,与会者亦没有不同读法;和萯阳宮所在地陂头村老乡交谈亦读萯(fu)阳宮。
! d, r2 o* ]. G" U 资料记载,《辞源》成书于1915年,《康熙字典》成书于1716年,这就是说,《康熙字典》是先生,《辞源》是学生。大凡工具书,都是后来者依据、参照先行者譬如《新华字典》。把《辞源》和《康熙字典》比较一下:+ u9 N) H$ Q% j7 D
A 《辞源》第四册2688页记载了萯字的两种读法:fu,王萯,草名。bei,萯阳,宫名。汉书宣帝纪甘露二年,“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应劭曰:“宫在鄠,秦文王所起。”李斐曰:萯音倍。汉书东方朔传作倍。
3 G% [" V# |. W) b- O* d( |/ l5 T! D4 r1 l' p [6 u7 Y8 k! U0 s2 l2 `. F
B 《康熙字典》解字 萯fù:……【集韻】簿亥切,音蓓。與菩通。草也。 【字彙補】萯山,山海經音倍。又漢書萯陽宮,李裴亦音倍,字彙作防父切,
& ]5 E3 e D$ U. R1 d7 m& z 力 力 力
: S g. O, n$ l F5 z# o4 o誤。◎按負、 贝二字異音。負音附,贝音倍,似萯山之萯,从贝。萯草之萯从負,不可以倍音廢附音也。
0 y; \. _6 m1 N5 T T
2 s$ E, g! Q+ R' M" y 两本工具书要点比照:# m1 V* g5 r* c, }
一、《辞源》 “……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应劭曰:“宫在鄠,秦文王所起。”李斐曰:萯音倍。汉书东方朔传作倍阳。 而《康熙字典》 ……【集韻】簿亥切,音蓓。與菩通。草也。 【字彙補】萯山,山海經音倍。又漢書萯陽宮,李裴亦音倍,字彙作防父切,誤。
: X: d, E2 B& C1 D1 t( J——很显然,《康熙字典》认为读蓓是错误的。《辞源》的“李斐曰:萯音倍”与《康熙字典》相悖。
Y6 Q. f+ Y7 X 二、 力 力 ; ^% I: M# M& R# ~: n' c, p
《辞源》把两个字弄混了。《康熙字典》载:“負、贝二字異音。負音附,贝音倍,似萯山之萯,从贝。萯草之萯从負,不可以倍音廢附音也。”. P3 ?7 S0 f8 ^( _, x
三、《户县地名志》读萯(fu)阳宮。《户县地名志》是政府的文史资料,是进行了认真的调研、考核后出版的,应是可信的。
; d- q/ X9 [4 B l1 `1 G) o5 j 四、关于地名,口头传承的可信度应排首位。举个例子:鄠邑区有个凿齿村,因东晋大史学家习凿齿寓居而得名,不知何时被改叫卓日村,又遵从村民意见,于10年前恢复了原名。因为村民是不会把自己的名字弄错的。用鄠邑俚语讲“不知道自己姓啥为老几?!”
5 U1 K4 z& Z$ f' m, X; { 综上,笔者认为应当读萯(fu)阳宮。
( e! t. @& b9 L. ~. E- p- {- Z2 c0 O+ X3 P
说明:力贝是一个字,力在上,贝在下,读bei. 字库里没有,所以拼一下。: J- e, o P/ h/ g& c
" X9 B9 X$ ]9 V3 s (作者简介:靳应禄,兵器部惠安史志编辑,陕西省民俗学会理事,上林苑诗词楹联学会会员。被聘为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西安市“非遗保护中心”民俗文化研究员、香港中民影业文学顾问。系陕西省老法协法律工作者。微信13991180571)
1 v# q7 g Y5 u+ n5 O0 h6 `
' @: h' s2 S# o Y
8 P x+ m! S0 [% B! ~$ K. r$ Z2 T( A _9 S, x g( M$ w& ~7 U+ ?- E, I
7 p. E2 D: m4 o( Q& C/ Y# \1 j# Z U
; J* Z- M2 p1 X# V
$ Z) T: o1 F# K7 A A' o; J,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