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中村志】大堡、大庙、大译路
大堡、大庙、大译路 文/靳应禄 一大堡 人称大堡子的康中村在近代的户县境内虽称不上大,但起码在清朝不至于是现在这么个规模。此话怎讲?村里有“36个正南门”之说——这是戏说,是张兆临老先生讲的,实际是指南面城墙外“围腔村”(即康南)有门朝南开的36户人家,这36户人家在清末回民起义中大部分被烧毁,直到新中国成立时仅剩下6户,其烧焦的残垣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稀尚存。此其一。其二,村西南300米处,有一片约30亩连片坟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存,坟头无数。毕竟是魂萤之地,荆棘丛生,树木凋零,狐兔筑巢,鼹鼠横行,坟地整体高出周边地平约1米,人们皆知是靳家先人的坟儿,没有人知晓具体属哪一门族,足以说明年代较为久远——耐人寻味的是,这30亩左右的一片坟地被称作小坟,有小必有大,想必有更大的坟地。这些,皆衬托昔时的康中村可能是一个大堡子。 二大庙——康校 读初中时,一位同学这样介绍我们村的学校:康王村学校,座在关公大庙,十个老师八个助教…谈大庙得从学校谈起。我们村的学校(简称康校),从老师的人数就可推算学校暨庙宇的规模。解放初期,村里有6座庙,相较于另5座庙,村民习惯把关公庙称大庙——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如是介绍,一位同人用“逆称法”引申为“大庙就是关公庙”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好比“桌子是木头,但木头不一定是桌子”,犯了逻辑错误。 言归正传,我们村的关公庙究竟有多大?这么说吧,在户县境内属第一流是毫无疑问的,山门、戏楼、东殿、西殿、献殿、老爷殿,一律的雕梁、画栋、飞檐、吊铃。我上一年级时,塑像尚在,比划过,我和周仓的靴子一般高。三、大译路——咸秦古道 1973年,户县在模范县委书记苏耀先带领下重整山河,在平原地带修了纵横十七条大道,其中的南北七号路直通咸阳。而在此之前,从秦镇(周丰京)到咸阳有一条存在了几千年的译道,民间称大译路——既是译道,亦是商道,自然也是行军之道。这条道还有一个特殊意义,就是西周天子过渭河回西岐故地须到咸阳摆渡的必经之路,而这条大译路就从康中村经过。可以说,康王人有悟性、善经营与来来往往的商人、文化人等有识之士的频频接触不无关系。
文采飞扬,好贴! 拜读,很细致{:7_389:}{:7_389:}{:7_389:}
但“译”似乎应为“驿”。 {:7_381:} 谢谢各位青睐。{:7_390:}
谢谢秦岭山人指正,大译路应是大驿路。{:7_396:} {:7_381:} {:7_389:} 靳老就是一部活地理,受教了!{:7_381:} 细雨无声 发表于 2019-1-5 14:39
细雨无声沁人心田。谢谢光临。:handshake 草堂人 发表于 2019-1-6 07:28
谢谢青睐。:handshake
页:
[1]
2